我现在生活在全国GDP排名100开外的小城市,买了房子,有了一丝的归属感。结婚以后,有了孩子,父母也过来住了,就没怎么回老家过年了。主要原因是离家太远,一千二百多公里。坐飞机,老家也没有机场,只能飞到隔壁省的省会,转地铁到市区,再坐3个小时的火车或者5个小时的汽车到县里,再转车到家。坐动车,要先坐3.5个小时到广州,再坐5.5个小时到市里,再转2个小时的汽车到县里,还要1个小时到家。坐普通火车转车最少的用时最多,只需要转一次就能到县里,光在火车上就要待19个小时,算上中转的时间差不多要24小时了。自己开车太累又怕不安全。一想到回趟家这么折腾,回家的热情就被浇灭了。如果离家近点,几个小时就能到家,我回去的应该会更多些吧。

在外过年,很简单,像平时一样,贴个春联吃顿饭也就过去了。春节里不用走亲戚,也没有人来,很无聊,只能找事做,去逛商场或者去旅游打发时间。这和我之前想的很不一样,我以为同事朋友的应酬会很多,没想到一点都没有。刚开始过年没有鞭炮声,让我很意外,一想起是在城市里就释然了,诺,大城市原来不准放鞭炮啊。我的老家的鞭炮声可是才大年三十一直响到正月初一,没断过。

我一直都住在乡里,不过和乡下没什么区别,大家过的都很穷,没有肉吃。我记得从97年以后我们家才每天能吃上肉,以前只是逢年过节才能吃顿肉。我们把过年当做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,虽然一年中还有端午和中秋可以吃上肉,但是过年却可以吃好多天肉。

那时很盼望过年,可以有新衣服穿,可以吃几天肉,可以走亲戚,可以放鞭炮。大人们应该也喜欢,可以喝酒吃肉,也可以赌博。那时候都不知道春晚是什么,连电视都没有,春晚和过年没什么关系。

在老家过年最重要的就是走亲戚,要提前买好礼品,规划好要走几家,也要备好食物招待来客,所以年前一般都很忙,商店里、菜市场都是人,热热闹闹的,那就是过年的气氛。

我们家会在进入腊月去买年货,买鞭炮,买春联,买鸡鱼肉蛋和各式蔬菜果品,腌腊肉、腊鱼、腊鸡,炸酥肉,去县里商场买一家人的新衣服和新鞋,忙活一个月,该买的东西都要买齐。

过了除夕进入正月,拜年活动就开始了。我们家亲戚多,叔伯姑侄十几个,娘家亲戚也七八个,大家住的分散,在不同的村落,那时都没有公路,全是泥巴路,交通工具一般都是自行车,后来才有的摩托车。泥巴路交通不方便,一下雨就没法骑车了。一般一天走一家亲戚,每家必吃午饭,吃过饭回来就傍晚了。所有亲戚都要走一遍,不然就代表「不走了」,是「不相往来」的意思。

我们老家把走亲戚说成「走人家」,小的时候我很喜欢走人家,可以到不同亲戚家,看看别人家什么样的和一群小孩一起玩。好多亲戚一年也就见一次,可以好好坐在一起聊聊家常,联络下感情,增进情谊。所有的亲戚走完了,过年也就结束了。

在城市里,没有亲戚可走,同事间也不用走动,不用忙活着买东买西。周末把家里打扫干净,大年三十电视里大声播放着过年才有的背景声,贴上春联,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年夜饭。简简单单,没有鞭炮声,略显冷清。